|
本輯著重探索十九世紀下半葉,此時政治變革風起雲湧,音樂語言也產生突破性的進展。文內所討論的作曲家及作品是標準曲目的基石,涵蓋幅度極廣的風格及時期,遵循浪漫主義經常迂迴彎曲的路徑,從1820年代法蘭茲.李斯特出現在音樂舞台上起始,一直追索到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餘暉,而終結在理察•史特勞斯的後期作品上。 兩個主題清楚浮顯:探尋音樂創新及從國家或民俗語彙導源的原發性,如李斯特、鮑羅定、穆索斯基、林姆斯基、高薩可夫、史邁塔納和德弗乍克音樂所展現;及前輩大師貝多芬依然君臨天下、無所不在的影響力,在華格納、布拉姆斯和馬勒的作品中起了根本上極不相同的作用。 這個世紀的歷史最富戲劇性,主要論文論及柴可夫斯基、法朗克、聖賞其人其作,法蘭茲.約瑟夫統轄下的維也納音樂、布魯克納生平,並有法國、俄羅斯、斯堪地納維亞國族風格的精要研究,俄國芭蕾的興起,華格納的拜魯特劇院,愛德華.韓斯利克和日形重要的音樂評論,奧匈帝國政治與文化的影響,和胡果•沃爾夫的歌樂等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