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mac.com.tw
 會員特區   關於我們   全臺據點   玩具/布書   查看購物車  
 
父母角色
一般教養
特殊教養
 科學達人
 
信箱
密碼
?忘記密碼∼
+立即加入
線上徵才
查看購物車
Q&A
講座活動
新書發表
活動花絮
APP 隱私權聲明
 








挫折容忍力與多元智慧 撰文/周祝瑛 (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麥克DO科學-35
  
「草莓族」、「啃老族」是現今日益嚴重的社會現象,當今的年輕人挫折容忍力過低,一遭遇挫折就容易放棄、逃避。現代父母該如何提升孩子的挫折容忍力,發展多元智慧,掌握自己的人生呢?
近年來經常在報章雜誌上可以看到六、七年級生「三不曲|不婚、不生、不立」的報導。其中有不少原因是與個人工作不穩定有關,或選擇自願性失業,而成為歐美所謂的「啃老族」或「歸巢族」。造成他們長大成人後,仍長期住在家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與整個臺灣社會在高度競爭壓力下,家長本身忙碌,習慣以物質來滿足孩子需求、缺乏較具深度的親子相處及對話,而養成孩子過度依賴等因素有關。於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迫於生活壓力,無力與孩子分享生活經驗;加上面對電視、網路及整個社會過分重視物質的情況下,造成下一代人心靈生活空虛,尤其在為自己負責的「自律精神」、為別人著想的「同理心」以及「挫折容忍力」等三項特質,都有待加強。誠如許多教師會感嘆,時下學生最大的問題是普遍缺乏挫折容忍力,加上近年來少子化的結果,許多父母過度保護、遇事代勞、平日過分強調子女課業學習,忽略待人處世與獨立自主的判斷力。


「挫折容忍力」的重要性
根據前陣子人力市場的調查顯示:當前不少大學畢業生,在進入職場的前三個月,就會有半數以上的人想跳槽;原因是:多數人以為工作升遷無望、工作壓力太重、對於薪資待遇不滿、工時過長與離家太遠等。整體而言,上述的不滿大多來自於年輕一代面對困難挑戰時,心理上缺乏獨立迎面應對的決心,身體上害怕吃苦,持久力明顯不足,遇到問題與困難時,更缺乏有效策略,導致挫折容忍力不
夠,遇事逃避卸責的緣故。其實無論
中外的學術研究或當前的企業顧主,都一再提出年輕人所應具備的特質包括:一、具有堅毅的意志力;二、擁有自信與進取心;三、謹慎與自我克制;四、好勝心。這些特質其實都和「挫折容忍力」有關!


幫助孩子認識「挫折」
父母應如何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挫折呢?例如:父母可以多提供與講述偉人傳記,尤其是強調這些人成功之前遇到了哪些挫折經驗,他們又是如何去面對與解決的?或者提出父母個人曾經失敗後,如何自處的案例,與孩子分享其中的人生歷練經驗。此外要盡量提供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條件和環境;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大人盡量不要代勞,讓孩子去親身體驗這些困難,動動腦筋去設法解決問題;也可以事先虛擬一些狀況,設置一些障礙,讓孩子體會挫折,練習處理與解決問題的方式。當孩子遇到失敗或挫折時,不妨先同理他的情緒,不必急著替他想辦法解決。再慢慢陪他釐清父母應如何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挫折呢?例如:父母可以多提供與講述偉人傳記,尤其是強調這些人成功之前遇到了哪些挫折經驗,他們又是如何去面對與解決的?或者提出父母個人曾經失敗後,如何自處的案例,與孩子分享其中的人生歷練經驗。此外要盡量提供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條件和環境;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大人盡量不要代勞,讓孩子去親身體驗這些困難,動動腦筋去設法解決問題;也可以事先虛擬一些狀況,設置一些障礙,讓孩子體會挫折,練習處理與解決問題的方式。當孩子遇到失敗或挫折時,不妨先同理他的情緒,不必急著替他想辦法解決。再慢慢陪他釐清情緒與問題,試著讓孩子獨立去歸納錯誤經驗,並鼓舞他不要輕言放棄,再接再厲。


「延後滿足」提高挫折容忍力
當然,訓練孩子提高挫折容忍力最佳的方法之一,不外是採取「延後滿足」(postpone gratification)策略。父母宜自小就訓練孩子養成「凡事必須耐心等待,不能想要就馬上可以得到」這種習慣,從在嬰兒喝奶時期就可以開始訓練,如:不必孩子一哭就立刻餵奶,可以讓他稍微等候一下,由此慢慢培養孩子等待的耐心,能夠接受延後滿足口腹之欲等要求,逐漸延伸到兒童的玩具、喜好等項目。一旦父母能夠堅持「延後滿足」的原則後,就能幫助孩子慢慢的學會「抑制衝動、抗拒誘惑、控制情緒、耐心等待」這些正面的人格發展,建立起能夠放棄即刻滿足的習慣,將來遇到重大挫折時,也能夠產生自我療傷的能力,比較不容易放棄與灰心。
記得幾年前有一對年輕父母開車經過麥當勞速食店,三歲的孩子吵著要吃麥當勞薯條,父母因找不到停車位而無法立即下車購買,結果這個孩子因吃不到東西受挫而哭鬧不已,讓旁人為之側目。這對年輕的夫婦於是不願妥協,直接開車回家,一路上孩子哭喊著:「我要吃麥當勞、我要吃麥當勞!」就這樣父母忍住脾氣,在旁讓孩子發洩一下,一個小時過去,孩子哭累了,也學會哭鬧這一招對父母不管用,以後不能再這樣。最後在親子互相擁抱之後,隔日媽媽上超市,買薯條回家做,孩子高興,親子也共同上了一堂如何「延後滿足」的寶貴課程。


擁有「多元智慧」,終生受惠
另外,幾年前中國大陸曾有一項研究,題目是「第十名現象」。主要是針對大陸歷年大學聯考來進行調查統計,結果發現通過聯考的孩子且日後在社會上有所成就的孩子,通常在中小學都不是班上的前幾名,而大多是位在七到十二名之間。這個現象說明了一個事實,功課好不盡然能夠代表其未來在社會上的貢獻一定好,這當中除了好的課業外,恐怕更重要的還是人際關係,以及本身具備挫折容忍力的特質。這一份研究所提出的「第十名現象」的人當中,通常學習的過程中,本身的資質並不差,但他們比較不會斤斤計較於分數及名次排行,因此在學習過程當中遊刃有餘,能夠發展各方面的特色,與同儕也較容易相處,因為其成績不至於造成其他人的壓力;日後的發展反而更加的海闊天空。
這個情況正好是符合「多元智慧」理論。換言之,每一個人的資質、專長都不同,每個人日後的發展有很大部分需要個人對理想的執著與對環境的抗壓性,尤其是對個人有興趣的、喜歡的地方願意去堅持,而不只在學業成績上斤斤計較。因此,當某些孩子自小立志為動物、為昆蟲發言,卻在升學方面受挫時,反而要鼓勵他不要輕易放棄。當孩子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能夠堅持他自己的理想,並且勇於負責時,將來他還是有機會克服困難,達成理想。


學習是一生的馬拉松賽
最後,如果把孩子的學習當作持續一輩子的「馬拉松賽跑」,而不是短暫的「百米競賽」,我們不用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因為成長是一段馬拉松的歷程,面對人生時需要毅力、挫折容忍力、待人處世的品德及許多學習態度,而非僅是為了分數而給予過多學習上的壓力。


自自然然,輕鬆賞鳥
撰文/劉伯樂(自然繪本作家暨插畫家)
「賞鳥」一定要有方法嗎?太拘泥於賞鳥的方法、模式,反而不能真正欣賞到鳥類的美麗,也無法了解牠們的生態。不妨嘗試自然而然,隨緣輕鬆的觀察鳥類,也許更能夠捕捉到珍貴的鳥類生態呢!
賞鳥季節又到了,「愛鳥」的人摩拳擦掌,等待大展身手。只要跟著團體,循著各種宣傳、誘導和說明,在既定的日子裡,來到規畫中有鳥的地方,經過志工解說員的指引,透過高倍望遠鏡,朝著千夫所指的方向、萬眾矚目的地方,就能在保護區內的遠處「賞」到了鳥兒。

為什麼要「賞鳥」?
為什麼要「賞鳥」呢?或許因為鳥類擁有溫潤的羽色、美麗的外型、翔的美姿和悅耳的歌聲,自古以來在科學和文學中,帶給人類無限想像和憧憬。加以近年來,自然科學、文學和關懷環境議題方興未艾,人類感覺到自然環境在人文進化中,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於是呼籲保護環境、保護自然生態的聲浪日益高漲,賞鳥、愛鳥的活動,也在脣亡齒寒的意識中興起,咸認為「今日鳥類;明日人類」。 然而,鳥類只是生態環境中的一小 部分生物,若要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什麼偏偏只是愛屋及「鳥」呢?以如此尖銳警世的口號,將人類仁人愛物的良知良能,包裝、特化成一種積 極的「賞鳥、愛鳥」行動,並加以行 銷,透過大力宣傳,號召了許多人一起參與,以為只要「看」到了就余願足矣;「賞」到了也能心滿意足。其實,透過「賞鳥、愛鳥」活動,人類更應該在生態、環境、保育等層面,努力下工夫才對。

自自然然,輕鬆賞鳥
自然生態環境裡,本無什麼美醜善惡,賞鳥、愛鳥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是,在生物、環境、人類行為多樣性的認知下,我們不能只在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而已。若能在關懷環境的大前提下,從自然思考,從觀察野鳥著手。在不干涉別人、不干擾野鳥、不在乎有無、不妄加保護,隨時隨地、無分季節。看到了喜得;看不到也喜捨。賞鳥自然而然,方法又於我何有焉? 長久以來,我以觀察、攝影、描繪及寫作來從事「鳥事」,樂得以一個業餘的、邊緣人的角色自居,既不積極,也不執著,更不專業,有鳥就欣賞;無鳥時也可以想像和假設。用我在、我看、我想的片片段段累積成經驗,雖然旁門左道,也談不上學術成就;更構不成理論篇章,但是賞鳥的過程和延伸心得,常常成為繪圖和寫作的泉源,何況獨創的見解,不但可以自玩娛,還能持贈君呢!

隨地自在的賞鳥、觀察
舉「觀察翠鳥」的例子,用攝影、描繪、筆記、心得並陳,並非要人人效法;不過也希望藉以拋磚引玉,讓野鳥自由自在,賞鳥者自然而然。 翠鳥又叫做「魚狗」。第一次看到牠是在塘沼溼地的環境,身形短小,兩頭尖尖,一副大而無當的巨嘴,沒有脖子,外型嬌小可愛。當時,翠鳥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翠綠色,大嘴巴,會捕魚的鳥。延伸的心得則是:有水、有魚的環境中才看得到翠鳥。以後有機會到了溪流、湖泊、海岸環境,總不忘尋找看看有沒有翠鳥的蹤跡。找到了印證了自己的看法,找不到也可以推想:為什麼水中有游魚,附近卻沒有翠鳥出沒?從而擴大思考環境生態的相關問題。 有了多次的翠鳥觀察經驗後,我「發現」翠鳥只在水域上空直線飛行,常常停在樹枝或石頭等可以俯瞰水面動靜的高點上。我認為這些固定的習性模式,當然是為了方便覓食、捕魚的行為。然而,我也「從未發現」翠鳥在地上走或在樹枝上跳。翻查工具書得知,翠鳥的腳是駢趾足(3、4趾大部分併合,2、 3趾基部三分之一處併合,主要用來攀握),因為在牠們的生活模式中不需要跑、跳、抓、攫,腳部只要具備「佇立」的功能即可。「看不到」的也是經驗,仍然可以想像和歸納出有趣的賞鳥心得。 翠鳥站在高處,用極快的速度向下俯衝捕魚,令我激賞的不只是野鳥動作的精準、美妙而已。我也多做了一些延伸的想像:什麼原因讓水中的游魚甘冒危險浮出水面,成為捕食者的獵物呢?魚、水之間有沒有微妙而互為因果的環境因素?水的深度、水質清濁,和水面反光會不會影響翠鳥的視覺?曾經以為翠鳥必須在較深水域捕魚。試想一隻翠鳥像箭矢一樣,一頭衝進淺水中,後果一定不堪設想。不過,後來在一處淺淺的溝渠中,看到翠鳥也可以輕鬆捕食小魚。輕率下的結論,在往後的觀察紀錄中被否定了,心裡沒有失望,卻充滿著恍然大悟的快意呢!

用自己的方法賞鳥
此外,體型優美、身材高的高蹺,要如何「蹲」在鳥巢中抱卵育雛呢?臺灣藍鵲為什麼喜歡在水邊築巢呢?一般鳥類的雙眼長在頭部兩側,如何看到正前方微小的獵物?以自己的賞鳥方法,建立對生態環境的看法和想法,縱然只是微不足道的野人獻曝,不但不會德孤寡鄰,反而「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上一則  60  下一則  
 
  回上一頁 Top  
 
 
線上徵才 | 查看購物車 | Q&A | 講座活動 | 新書發表 | 活動花絮 | APP 隱私權聲明
臺灣麥克集團 |114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258巷50號5樓 |統編 22459769
電話︰+886-2-87971168|傳真︰+886-2-87971169
Copyright 2012@Taiwan Mac Educational Co.,Ltd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