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mac.com.tw
 會員特區   關於我們   全臺據點   玩具/布書   查看購物車  
 
父母角色
一般教養
特殊教養
 科學達人
 
信箱
密碼
?忘記密碼∼
+立即加入
線上徵才
查看購物車
Q&A
講座活動
新書發表
活動花絮
APP 隱私權聲明
 








教出會思考的孩子 撰文/朱台翔 (森林小學校長)|麥克DO科學-35
  
習慣「思考」的人,可以當自己的主人,活得更自在。會思考的孩子,有一顆善解人意的心,會自動自發的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且樂於助人,您想教出會思考的孩子嗎?該怎麼做呢?
「如果能教出會思考的小孩,你願不願意?」我猜,很多人都會說:「願意!」
如果真的想要教出會思考的小孩,就要下定決心:把「思考」這件事看得比其他的事情重要。
我們都知道身體健康很重要、做人有禮貌很重要、多唸一點書很重要。問題是,有那麼多重要的事情,我們該怎麼抉擇呢?最後,很可能就會由心情決定,譬如:心情好的時候,覺得「有創意」很重要;心情不好的時候,也許覺得「守規矩」比較重要。但是,如果真的想要教出會思考的小孩,首先,我們要下定決心,把「思考」這件事看得比其他的事情重要。
可以怎麼做呢?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在每一個關鍵時刻,也就是,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某些行為,想要說個什麼或做個什麼,教導他或指正他的時候,先把「思考」和「心中在乎的事」掂一掂,哪個比較重要?只要給自己這樣的空間,通常都會做出正確的抉擇。


要堅持規範,還是要「思考」?
一位森林小學的家長開車載著九歲的兒子出門,兒子正在後座看書,她說:「車子在開了,不要看囉!」說完,回頭確認一下,兒子還在看,她又說了一次,兒子仍然沒有要收起來的意思。
媽媽說,就在這個時候,她想起我在森小父母成長班說過的話:「在關鍵時刻,把『思考』和『心中在乎的事』掂一掂。」她問自己:「是要繼續堅持我想要他做的事呢?還是要讓這成為我和他一起思考的機會?」
於是,她問兒子:「你知道為什麼在太暗或晃動的地方看書,容易近視嗎?那是因為眼睛要花很大的力氣去調整焦距,眼睛的原理就像照相機一樣」接著,她又說:「如果眼睛一直花力氣去調整焦距,長久下來,眼球就會變形,看到的東西就不能顯現在『底片』上,那個時候就要戴眼鏡調整了。」
說到這裡,她再回頭時,發現兒子已經靠著車窗在看外頭了,接下來,兒子連著問了好幾個問題,包括「眼球為什麼會變形?」「為什麼戴了眼鏡可以調整焦距?」「為什麼綠色會讓人的眼睛放鬆?」「難道不會因為每一個人而有不同的狀況嗎?」
媽媽說,其實,有些問題她也沒有辦法更深入的探討下去,不過,她相信,那些沒有從她這裡得到答案的問題,會一直留在兒子的腦袋裡。
她說,以往,當碰到類似「講不聽」的狀況時,母子倆各自堅持己見的結果,不是引發了衝突,就是不歡而散。而這一次,只不過是即時想到:「是要繼續堅持,還是要思考?」不但化解了可能發生的衝突,還讓孩子多了聯想和思索的機會。


理解孩子,凡事好教
一位年輕爸爸有一個兩歲多的小女兒,有一天,一家三口去一個觀光景點,小傢伙在那裡玩沙,玩到天都黑了才願意離開。在車上,唱一唱歌,說一說話,女兒忽然說她要吃薯條。
他們就近下了交流道,找到一家速食店。太太負責點餐,他帶著小傢伙跑來跑去。點的餐來了,小傢伙伸手就要拿薯條吃,媽媽要帶去洗手,她不願意,很快的,母女倆都產生了不愉快的情緒。最後,媽媽說:「如果不洗,就不能吃薯條。」
他趕緊把女兒抱過來,說:「爸爸帶你去洗手。」小傢伙還是堅持要先吃薯條。就在這個時候,他想到「掂一掂:是要思考,還是要規範?」立即就發現「其實,女兒早在高速公路上就已經很餓了,好不容易挨到薯條到了眼前,竟然不能吃,這對一個兩歲多的小孩來說,是一個不算小的折磨。事實上,女兒不是不願意洗手,而是她等不及洗手。」
於是,他跟小傢伙說:「爸爸洗過手了,我先餵你吃薯條,等到你的肚子比較不餓了,我們再一起去洗手,好不好?」小傢伙高興的點點頭,吃了兩根薯條,就跟著爸爸去洗手了。所以,在教孩子規範前,應該先設身處地為孩子想一想。


不要打罵、威脅孩子
我們也常常看到,有些人在面對孩子,無論是生活瑣事或是遇到了問題和困難,當孩子的行為跟自己的期待有落差的時候,他們的情緒往往會跑在最前頭,還來不及思考就「出手」了,不是打罵,就是威嚇、命令。
很多研究顯示,當一個人的大腦接收到威脅的訊息時,會產生不好的反應,例如:反擊、嘶吼、逃避、自我封閉等等。這些不好的反應不但會阻礙孩子發展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也會讓他不容易看出事物之間的關連性或是較高層次的組織,那麼,孩子的學習就會被窄化到記憶一些零碎的知識,也就是說,一個充滿了威脅的環境,對孩子的學習和思考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又有研究顯示,幫助大腦健全發展最簡單而又有效的方法,就是透過解決問題,因為那個過程會產生新的樹突連結,並且不斷繼續的擴增。


不打罵,應如何教呢?
我們要怎麼樣做,才能一方面避免用打罵、威嚇、命令的教養方式,另一方面又能讓孩子的大腦神經通路變得更豐富呢?
還是那一句話:只要讓自己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都把「思考」和「心中在乎的事」掂一掂。
所以,想要教出會思考的小孩,就從大人自己先養成思考的習慣開始。而大人要養成思考的習慣,可以藉由閱讀各類書籍來使思緒靈活,如此一來,孩子一有狀況,就能往「思考」的方向引導孩子。


面對孩子犯錯時的小妙招
遇到孩子犯錯或是有困境的時候,不要急著想教他什麼,而是,試著想一想:「我可以幫什麼忙?」這樣,就比較不容易有情緒。
接下來,用一些適當的句子當作開場,譬如:「你有沒有什麼困難?」「需要我幫忙嗎?」即使孩子偷了人家的東西,都可以這樣問他,讓孩子知道,不管他做了什麼,我們更在乎的是他的整個人。有的時候,也可以視情況調整開場的句子,譬如:孩子打了人了,我們可以說:「我猜你很生氣,對不對?」還是把他的感受放在最前面。
在談話的過程中也盡量多用問句,讓孩子有機會把事情想清楚,想清楚自己的感覺,也想清楚為什麼會那樣做。當他能了解自己的動機以及整件事情對別人可能產生的影響時,自然就會做出好的抉擇,調整他的行為了。





學音樂的孩子不容易變壞?
撰文/羅世榮 (臺中教育大學音樂學系講師)
孩子學習音樂,不但可以端正生活常規,建立自信心,陶冶心靈,更能讓人獲得再次面對現實的勇氣。如何協助兒童學習音樂,在音樂和非音樂方面都能平衡發展?這是父母應當一起來關心的問題!

學音樂的孩子是不是容易變壞?
就好比談論音樂與道德的關係,難有定論。但自古以來,宗教需要音樂,透過詩歌,使教徒的信仰更虔誠、更堅定;專制國家需要愛國歌曲,使人民更具愛國意識;而哲學家們多排斥靡靡之音,認為會腐化人心。在現代,商業的廣告活動有很多都需要以音樂為媒介,而音樂也被用作心靈淨化,甚至是醫療的用途。人們似乎越來越離不開音樂,許多行動電話具備了音樂播放功能,而音樂隨身聽更是到處風行。人們走路的時候聽,坐公車的時候聽,運動的時候更要聽,可以說我們活在音樂的世界中。

音樂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音樂對人的發展,尤其是兒童,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音樂素養同時是國民素質的重要指標之一。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尤以兒童時期之可塑性最強,此時期所接受的音樂教育終將影響一生。每個人在童年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會呈現出對不同事物特別有興趣的敏感期,若能進一步得到接觸與啟發的機會,則其發展成效往往令人驚訝,音樂正是兒童發展過程中最容易感受且產生共鳴的事物之一。

音樂能幫助兒童建立自信心
學習音樂就是學習遵守規律,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面對音高、節奏、強弱、音色、曲式等要素,都要隨時隨地專注於正確的表達,無形中自然養成遵守規範的習慣。音樂可以幫助人們在非音樂方面表現得更好,如:增進學習技巧、更專注於挑戰、提升道德、擅於自我訓練、為受壓抑的情感提供適當的出路等等。 但是,音樂另一個重要的功能,卻是在美感的體驗與感受上。雖然美感有主觀的成分,但音樂的學習卻更能啟發人們對美感的感受性,時常沉浸於美感的追求,潛移默化之下,其舉止言行有可能會被認為比較有氣質,或比較特立獨行。如前所述,遵守規律、追求正確的表現是學習音樂必要的過程,但是,音樂最終的目的卻是鼓勵每個人能將內在獨特、唯一的美(情)感表達出來。這種表達標識著每個人的獨特性,也是建立兒童自信心的捷徑之一。音樂對於心靈的潛移默化作用,可以使得人們在挫折、悲傷、不如意時獲得一個暫時脫離現實世界的依憑空間,使心靈得到放鬆、洗滌、沉澱、撫慰,而獲得再次積極面對現實的勇氣。

什麼時候學音樂最好?
至於幾歲開始學習音樂最好呢?俄國天才鋼琴家紀辛在11個月大時便能躺在嬰兒車裡哼唱出姊姊所彈奏過鋼琴的曲調,而那時他還不會說話與走路呢!鈴木音樂教學法創始人鈴木鎮一,主張將音樂當作母語般的學習,除非有先天的障礙,否則人人都能學習音樂。
現在,一般認為三歲便可以開始學習音樂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使得許多父母焦慮不安;但更多學者認為,興趣才是決定學習效率與成果的重要因素,即所謂「跑得早不如跑得好」,這是父母在兒童的學習過程中需時時加以評估的。大多數兒童一開始的「興趣」,其實只是感到「有趣」,覺得好玩而已,隨著音樂能力的增進,慢慢從音樂中得到「樂趣」,這時的音樂學習才能漸入佳境,甚至進而能把音樂當成「志趣」,以音樂作為一生努力的目標。 所以,如何協助兒童保持對音樂的積極興趣,使得音樂學習進程能從「 有趣」順利進展到「樂趣」的階段,恐怕是老師與家長要努力的方向。但要特別注意,若兒童對音樂學習呈現出排斥的態度,家長在鼓勵與引導無效之下,便要當機立斷,立刻改變或暫停音樂課程的學習。

學音樂的孩子的確不容易變壞
在藝術領域中,音樂是聽覺的、時間的藝術,但視譜行為確是視覺的、空間的,這與其他藝術相較,是非常獨特的。音樂的學習可以在理性與感性、非音樂與音樂方面得到平衡的兼顧,進而使身心能在追求美感的和諧均衡狀態下成長,以此而言,學音樂的孩子的確不容易變壞!
上一則  59  下一則  
 
  回上一頁 Top  
 
 
線上徵才 | 查看購物車 | Q&A | 講座活動 | 新書發表 | 活動花絮 | APP 隱私權聲明
臺灣麥克集團 |114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258巷50號5樓 |統編 22459769
電話︰+886-2-87971168|傳真︰+886-2-87971169
Copyright 2012@Taiwan Mac Educational Co.,Ltd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