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mac.com.tw
 會員特區   關於我們   全臺據點   玩具/布書   查看購物車  
 
父母角色
一般教養
特殊教養
 科學達人
 
信箱
密碼
?忘記密碼∼
+立即加入
線上徵才
查看購物車
Q&A
講座活動
新書發表
活動花絮
APP 隱私權聲明
 








道德可以教嗎?文/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麥克DO科學-28
  
許多教育專家認為,道德不是知識,而是一種能力,所以不能教。既然道德無法教,孩子要怎樣才能具備道德能力呢?
國高中的「公民與道德」課程已經取消,改為「公民與社會」。因為教育專家們認為,道德不可教,上課無益。的確,道德不是知識,而是一種能力。知識可教,能力怎麼上課呢?這種講法其實只對了一半,能力固然不能像知識一般用授課的方式教導,但也並非不可教。道德能力其實比一般知識更需要師長們的積極引導。

道德是什麼?
「道德」這個詞包含了兩個不同意義的字:「道」與「德」。「德」指的是德行或德目,是社會所共同珍惜的情操或價值。在古代,社會認為好的德行包括忠、孝、仁、愛、信、義等;在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德行則變成尊重、寬容、合作、共享、堅毅、勇敢等。因此,德行的內容可能會因時、因地而不同。不同社會或時代,當然有不同的德行項目與內涵;德行看似很具體,但其實很抽象、很有彈性、隨時可以進行細微更動,也因為這種變動性,使得人類的德行內涵會表現出相當大的多元性與異質性,而這也是道德議題經常會引發重大爭議的原因所在。
既然德行是如此的具有彈性,德行的實踐與應用,也就變成道德最重要的關鍵所在了,而這正是「道」所要處理的課題。一個有「道」的人,就是一個知道德行,而且能夠實踐德行的人。因為每個人的階級、性別、家境、情感、人際關係等都不一樣,因此,面對同一狀況時,每個人的詮釋不同,所訴求的德行也就不一樣;有些人可能認為「合作」是最重要的德行,但另一批人卻認為「勇敢面對挑戰」才是更重要的價值。這不只是「因人而異」,更「因事而異」,即使是同一個人也必須根據情況而更動。因此,面對一個「彈性」的「德」,如果沒有「動態」的「道」又如何應對呢?所謂「道不可須臾離矣」,一個有「道」的人,才能根據不同的處境而做出最適中的德行選擇或整合,這不是固定不變的堅持,也不是毫無原則的變動,而是在動態的調整中做出最適當德行展現。筆者認為,所謂的「致中和」或「允執厥中」,就是一種「道」的能力。

道德能力為何重要?
「致中和」或「允執厥中」是一種能力,而不只是知識。我們知道德行的內容是一回事,但要怎樣把這種內容運用在實際的、當下的情境中,而且用得恰到好處,則是一種判斷與能力。其實,所謂「知道」,已經隱含判斷和選擇在內了,因為,德行本來就是抽象彈性的,並沒有一個客觀具體的德行內容,而必須加上個人主觀的詮釋、判斷後才能確立。也在這個意義下,任何道德判斷都具有主觀成分。但因為所有的德行基本上都是社會共享的價值,當然也具有客觀的面向。因此,從「道」到「德」,再從「德」到「道」,其實是一個主觀嘗試呼應客觀、客觀嘗試連結主觀的循環過程。「允執厥中」其實是一種機動調節主觀與客觀的能力,一方面,它讓人的主體可以適度發揮,在另一方面,社會價值也可以適度被運用,而不至於產生太大的壓迫。我們可以說,道德能力讓我們可以從容的面對自己、人群、社會乃至於大自然,讓我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個世界也因道德的存在而得以和諧共容、多元並存。

如何培養孩子的道德能力?
常聽人說,現代社會只重視專業能力,道德能力並不重要。其實,這是很不正確的。根據我的觀察,學生們在學期間、乃至於出社會後的工作表現,與道德能力息息相關。道德知識並不等於道德能力。知道再多的德行內涵,都只能停留在認知層面,而不能自動轉化成道德能力。道德能力只能從親身實踐與體會中慢慢形成。再多的游泳知識,也不能讓一個人學會游泳。只有跳進游泳池不斷游泳,才能學會游泳。同樣的,只有坐上車座不斷練習開車,才能學會開車;只有與對手不斷辯論,才能學會辯論。因此,要培養孩子的道德能力,首先我們必須把孩子丟進道德場域中,讓孩子可以在這個場域裡不斷的與人發生糾葛、碰撞。不管在家裡或學校,其實有很多道德場域會自然出現,如小孩子之間的遊戲、分工、吵架、團體比賽、開會、合作計畫等各式各樣的場合,裡面都蘊含很多道德的議題。用心的老師或家長不只會充分利用這些場合,還會主動積極去創造更多的道德場域,讓孩子們有更多的碰撞機會。當孩子在與人的碰撞過程中,父母或師長要適時的介入,與孩子們一起討論,要求孩子們把自己的親身經驗放置在道德脈絡中來思考,讓他們個人的經驗可以和社會價值與德行對話。在這種面對「德行」的討論過程中,經由主觀經驗和客觀價值不斷碰撞,「道」會逐漸浮現清晰起來。這時,道德能力開始萌芽。

道德能力的提升
德行,在尚未被主觀經驗檢證前,只是一種客觀的知識,對人並不具意義。因此,用一般的上課方式教小孩子德行,並不能提升小孩子的道德能力。但是,當德行被拿來與個人的親身經驗進行連結時,德行就獲得了主觀的意義和能力。這時,人是以自身特有的觀點與位置來詮釋德行,也因此能夠與德行發生親密的關連,並創造價值的能量。客觀的德行變成主觀的價值與意義。問題是,這個社會有很多不同的德行,彼此之間甚至互相矛盾,只有具高度道德能力的人,才能自由自在的遊走在各種客觀德行之間,游刃有餘。也只有高密度的道德環境與場域,才能練就這種能力。因此,教孩子道德,不能從管理或效率的觀點出發,認為只要好管理、省事就好。反而要創造各種豐富異質的環境,讓小孩有機會進入各種道德碰撞與糾葛之中,進行多元異質的道德討論,好的道德能力才能逐漸浮現。



地球不斷暖化,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撰文/葉欣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
地球暖化的事實,對全球生態和人類生活都造成很大的影響。為了減緩地球暖化的速度,每一個人都應該肩負起責任,生活力行儉樸,正面面對地球暖化的時代!
地球暖化已經從預言與警告,變成正在發生的事實了!從工業革命到現在,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以驅動各種機器與電器,讓我們可以享受現代生活的便利,但也因此造成大量的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大量釋放進大氣層中,造成溫室氣體的濃度大量上升,也因此造成全球升溫。到現在為止,不到兩百年間,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從270ppm升高到385ppm,而地球表面的溫度已經上升了約攝氏0.8度。

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影響
這些看起來只是微幅上揚的地表溫度,卻會對我們地球的生態系造成很大的影響。全球暖化可以直接改變大氣對流層的氣候型態,讓極端氣候逐漸成為常態,水災與旱災成為家常便飯,大規模的颱風或颶風經常發生。此外,大氣溫度的升高將直接造成生態系平衡狀態的改變,造成大規模的物種滅絕;而因為熱帶雨林的面積減少、森林大火發生的機率與規模大幅增加,也將使得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得更快,進一步加速全球暖化。 另一方面,由於全球暖化衍生的許多問題,也將大幅度對人類的經濟社會造成衝擊。譬如:由於全球暖化,世界上許多地方的小麥產地因為升溫與乾旱,無法種植小麥了,但小麥的需求量並沒有下降,使得全世界小麥的價格上升!在另一方面,由於生質燃料(從生物活體或是其代謝產物中萃取得到的燃料)被認為是一種再生與潔淨能源(其實不一定),許多較為富裕的國家大量在本國或外國栽種玉米、棕櫚樹、大豆等可以轉換為酒精或柴油、汽油的作物,發展生質燃料,使得原物料價格不斷上漲,成為全世界通貨膨脹的壓力來源之一,讓許多在相對貧窮國家中生活的居民幾乎買不起食物,在相對富裕國家中的居民也承受著物價上漲與生活品質下降的挑戰。此外,前面所說的氣候暖化造成天然災害的發生頻率與尺度的擴大化,其實也造成了各國因災害引發的生命財產損失愈來愈明顯,也造成了保險業的重大損失,甚至影響國際金融業的經營效益,對世界經濟穩定造成衝擊。由此可知,全球暖化對我們的影響是全面性的。

如何減緩地球暖化?
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讓地球暖化不要惡化得那麼快呢?當然,國家的能源政策或是節能減碳政策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我們應該要設法影響政府與立法機構,讓國家訂定有效、前瞻的政策。一般的民眾,也許無法在政策方面使得上力,但至少能夠身體力行。簡而言之,「儉樸生活」為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在食衣住行各方面,反思現代文明帶給我們的便利是否可能有所妥協,而我們就能夠達到顯著的抗暖化效果。譬如:我們的飲食習慣就可以有所調整,盡可能吃當地食物,少吃進口食品或加工食品,盡可能少吃肉類,尤其是牛羊等會製造大量甲烷的反芻動物。 在社會富裕之後,許多人習慣在夏天吹冷氣時將溫度調很低,再穿很多衣服,這也是很浪費的作法。假使以23度為基準,冷氣每調高1度,便可節省6%的電力消耗。全臺灣每個夏天可以省下3億度的電,相當於18萬7500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們可以致力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以盡可能符合「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綠建築精神。若購置新屋,要多考量節能建材與設計,不僅建造過程是環保的,未來的養護過程更應該是節能減碳的。在交通運輸方面,則盡可能使用大眾運輸系統,少開車,便可降低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也能緩和空氣汙染。

對抗全球暖化,人人有責
總之,所有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都是全世界的人類所共同製造的。因此,抗暖化是世界上每一個人的共同責任。每一個人在生活上都應該力行儉樸,注意每一個舉動是否都可以省下一些能源的耗用,長期與眾人的累積效應將非常驚人。世界已經進入暖化的新世紀,我們要正面面對,沒有逃避的空間。
上一則  53  下一則  
 
  回上一頁 Top  
 
 
線上徵才 | 查看購物車 | Q&A | 講座活動 | 新書發表 | 活動花絮 | APP 隱私權聲明
臺灣麥克集團 |114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258巷50號5樓 |統編 22459769
電話︰+886-2-87971168|傳真︰+886-2-87971169
Copyright 2012@Taiwan Mac Educational Co.,Ltd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