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mac.com.tw
 會員特區   關於我們   全臺據點   玩具/布書   查看購物車  
 
父母角色
一般教養
特殊教養
 科學達人
 
信箱
密碼
?忘記密碼∼
+立即加入
線上徵才
查看購物車
Q&A
講座活動
新書發表
活動花絮
APP 隱私權聲明
 








資優學生的將來,真的比較優嗎?撰文/蔡崇建(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麥克DO科學-30
  
資優學生依其資質潛能,有較大的機會成就自己、貢獻社會;但是,成功將來的決定因素十分複雜也難掌握。其實,我們該思考的是,如果孩子是﹁資優﹂,該如何接受適合其需要的優質教育。如果孩子不是﹁資優﹂,我們又該如何讓孩子享有優質教育。

人類的聰明才智因人而異,早在中國古代,即有上智、中材和下愚的分法。歐洲西方社會(最早在法國)則在1905年發展一套智力測驗,企圖客觀有效的評量兒童及青少年的智力,並作為評估在校學生的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的預測,以提高教學的績效;其後,美國學者特曼將它引進美國進行資賦優異方面的長期研究。從此,以美國主導的學術發展,智力的高低(通常以智商來表示)便成為判定資賦優異的一項重要標準。
傳統智力測驗所評量的智力又稱為「學業智力」,其內涵偏重語文、算數、記憶、空間關係、歸納推理等,一般認為是比較狹義的看法,相對於當今複雜的社會面貌,早期資優的概念侷限於智力的因素,顯然不符社會文化發展的面向及其需求。
美國的資優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阮汝禮,在1978年提出了「資賦優異三環概念」,他認為資賦優異應包括中等以上的普通能力、創造力和工作的專注力等三項特質。這個概念有幾個特點,其一是傳統智力的門檻標準降低了,資優者的IQ不一定要達到130或140;其二是把創造力視為一項資優的重要特質;其三是資優的特質除了認知因素,尚包括情意的因素。
至此,學界對「資優」的概念進一步擴大了,也反映了社會主流的價值及多元的趨向。到了21世紀的今天,資優的定義除了考量個人的特質及其教育需求,也兼顧其社會價值。


何謂「資優生」?
目前,國內資優教育的實施對象包括了「智能、學術資優」及「特殊才能優異」的學生,前者除傳統高智商的學生外,也包括學科能力優異的學生;後者包括美術、音樂、舞蹈、體育、創造能力、領導才能及其他社會認定或有價值的特殊優異才能,顯示資優的概念已進一步擴大。
由於資優教育的績效與資優的鑑定息息相關,因此國內在資優學生的鑑定及其安置訂定明確的指標,例如一般智能優異者,須符合下列基準:
1.智力或綜合性向測驗得分在平均數正一點五個標準差或百分等級在93以上者。
2.專家學者、指導教師或家長觀察推薦,並檢附學習特質與表現等具體資料者。
其他資優亦訂定明確的標準,亦即除採用客觀標準化的測驗工具外,也考慮多元觀察的資料及各項實作表現的作品或成績,如國際、國內學科或創造發明競賽表現優異且獲獎者。
簡言之,國內資優及特殊才能學生的鑑定,除了行為特質的觀察外,也採用標準化測驗工具,及實作評量。鑑定過程除資優學生個人的表現外,也重視他人如專家學者、指導教師或家長的觀察推薦,及參加國際或全國性競賽特別優異獲得前三等獎項。
經過鑑定被認定需要接受資優教育者,多數學校均會採取個別化教育計畫,經由學生優勢能力及學習特質分
析,安排多元化的加深、加廣課程,以充實其學習經驗;另外,依教育法令規定亦可加速其學習進程,如提早
入學或是縮短修業年限,提早畢業取得學位。因此,傑出資優學生十六、七歲取得博士學位,進入社會貢獻才智,也是有可能的。

父母該不該參與學校教育?
許多人認為家長過度參與學校,往往會給學校帶來困擾。在英國,直到70年代之前,家長過分干涉一直被視為是學校教育的一大問題。在臺灣,國家擁有教育的充分支配權,所以家長不需要也沒有機會涉入學校教育。過去,學校家長會只是花瓶角色,家長會的運作,主要在提供學校財務支援。近年來,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學校家長委員會的角色與功能有了轉變。參與子女的教育,也開始被視為是身為父母的一種責任、一種學習。換言之,參與學校教育不但是家長的權利、義務,更是責任。回想當年在英國時,孩子所就讀的學校通常在學期開始後一、兩週,就會邀請所有家長到校開各年級的家長會,會中除介紹各班教師外,也請年級主任教師介紹(同時展示)課程內容、教材,以及教學計畫。同時,也針對家長配合事項進行義工招募。當時,個人感覺孩子的教育受到學校尊重,也感受到英國學校教師的用心。這種感受與國內的經驗大不相同。出國前,孩子唸幼稚園,送孩子到幼稚園上課時,老師通常都會催我們趕快離開,以免孩子會黏人。事實上,大部分的家長都懷著放不下的心情離開,背後總會傳來孩子的號啕哭聲。可是,從來沒遇到老師主動邀請家長留下來,陪孩子渡過那段適應期。在英國,孩子「讀」小學,我和孩子的媽輪流坐在教室後面,陪孩子上課,老師也不以為意。回國前,為了孩子那段難得的成長經驗,我還特地回到原來的教室,請老師同意我錄下上課的情形,捕捉那曾經有過一段令人懷念的日子。總之,個人認為親師合作以及建立家庭與學校間的夥伴關係,是合理且必要的。學校是家庭生活的延伸,兒童教育必須從家庭扎根,然後在學校老師的啟蒙教誨下成長茁壯。父母的參與會帶給孩子不一樣的學習成長空間。一定要讓孩子成為資優學生嗎?資優教育是依資優學生學習上的特殊需要而來的,它並不是一種特權教育,而是「適性教育」的一環。資優學生在「適才適所」的教育環境下接受教育,透過特殊設計的課程及教學活動,啟迪智慧、增長知識,厚植人際關係,擴展視野,都是基於個人資質潛能而定。如果孩子是資優而接受資優教育,當然較有利其成長及發展。反之,如果孩子不具資優特質而逕行「揠苗助長」的教育,孩子終必不見其利反受害。因此,我們該思考的是孩子如果是資優,他該如何接受適合其需要的優質教育,而不是要讓孩子成為資優學生。如果孩子不是「資優」(大多數的孩子皆是),那我們如何期待孩子得以享有優質的教育,讓孩子在接受合適的教育後,具社會競爭力並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這應是全天下父母共同的願景。資優學生的將來,真的比較優嗎?過去,國外的若干研究顯示,高智商的人在職業、收入,甚至婚姻生活等方面,都較一般人有更好的表現或成就。如今,社會愈趨多元複雜,個人成功的指標也難定於一尊,如果要問:資優學生的將來真的比較優嗎?我們可以如此推定,資優學生依其資質潛能有比較大的機會成就自己、貢獻社會;但是對所有個人而言,想擁有成功的將來,其決定的因素十分複雜、難掌握,我們能掌握就在當下,學習成長、關心社會,期許孩子將來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這項「利他」的觀念,最近在資優教育學術研討會被嚴肅提出來討論,也成為資優的社會價值。我們確信資優是社會共同資產,在這個高度創新、競爭的年代,資優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培育資優學生成為「有知識的人」,更希望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健康輕食的主角─美味的菇類
撰文/陳裕鏞(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市面上有許多食用菇類,雖然具有醫療上的功效及極高的營養價值,但不能過度攝取,目前僅建議製成菜餚來食用,以免造成反效果。
常見的金針菇與價格昂貴的靈芝,都是屬於食藥用菇類,全世界大約有六百多種食用菇類,一起來探討它們的營養價值及功效。

菇類食品有益健康
正如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所記述的常用食藥用菇類,如:茯苓、豬苓、香菇、馬勃、雷丸、木耳、槐耳、靈芝、柳耳……等,加上以現代化技術所生產之日常可口美味菇類,如:柳松菇、杏鮑菇、鴻禧菇、金針菇、草菇、蘑菇等;在古中醫學裡肯定了它們補中益氣之功效,而現代免疫科學對菇類的免疫提升抗腫瘤的功能,也有許多科學數據佐證。《本草綱目》認為「蘑菇蕈、味甘、寒、無毒、主益腸胃、化痰、理氣」;理氣亦即調理氣血,也就是調節人體循環免疫系統的抗病能力。 一般菇類不但取得容易、價格也很便宜,雖然沒有昂貴的身價,卻有不輸高貴靈芝的效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攝取,有保護身體免疫機能之效;在臨床醫療中經過萃取純化的菇類,也極具免疫調節功能,且可抵抗腫瘤細胞的進展及惡化。這更印證了中醫學中「醫食同源,藥食同根」的基本觀念。 除此之外,就一個純日常食物的角色,依其低脂高纖的特性而言,食用真菌和菇類,可以說是健康輕食的最佳楷模。

菇類的美味
一般菇類的氣味較不濃郁,並且含有大量麩胺酸、5,|鳥苷酸(5,|GMP)和丙氨酸;這些皆是天然的鮮味成分,使得菇類口感鮮美。但若想要吸引小朋友的喜愛,在烹調時搭配味道香濃的食材或香料(如咖哩),則更能達到效果。金針菇的滑脆感,杏鮑菇的似肉感,木耳的爽脆感……等,對大人而言,極具吸引力;但若是要給兒童食用,則建議切成小丁狀再混入菜中,以營造有趣的口感。

菇類的營養
菇類看似營養成分含量較低,但其實一般菇類在脫水乾燥後,仍含有約占總重18%-32%的蛋白質。有些菇類蛋白質中的胺基酸組成優良,其營養價值更勝許多其他植物來源的蛋白質。此外,一般菇類蛋白質中含有豐富的離氨酸、絲氨酸等剛好是穀類食物中容易缺乏的胺基酸。可以說是素食者預防胺基酸攝取不平衡的聖品。對於成長中之學童亦有助益。家常菜中的香菇、草菇等,含有豐富的麥角錙醇,這是維生素D的先質,也就是說當其攝取後經陽光的幫助可轉換成活性的維生素D,利於鈣質的吸收,因此有助於兒童的牙齒及骨骼發展。再以價廉的木耳為例;它是一種不起眼到令人幾乎無視於它的存在的菇類食品,在家常菜中也只是扮演配菜的角色,殊不知其蛋白質的含量接近於肉類,鈣質及鐵質的含量更高於肉類甚多。

菇類應如何吃出健康?
雖然菇類多醣體在現代醫學的證實下,已經確認了其免疫調節的功效;然而在現今社會中,販賣健康食品的業者,往往在其商業宣傳中宣稱許多誇大的療效,使得一般的民眾誤以為菇類多醣體真能治癒癌症;甚至於治療百病。但是,我們必須摒棄那些菇類多醣體能「治百病」的觀念,至少現今臨床醫學研究顯示其並非絕對有效的靈丹妙藥。同時也避免因這些錯誤觀念而過度攝取,所造成的不可預測的傷害。尤其是具有自體免疫方面疾病者,是否會因菇類多醣體之過度免疫刺激作用而加速惡化其病程?目前的科學數據尚不足以釐清此疑慮,故並不建議過度強調菇類的食用。目前僅建議以入菜方式食用,是較保險且又能得到菇類益處的方式。
目前國內市場已被大陸進口的食用菇所充斥,其中是否含有不良添加物或重金屬汙染超量等安全疑慮,更應留意。若能多吃不同種類、來源的菇類來分散風險,則能無負擔的快意享受此健康輕食的美味。
上一則  55  下一則  
 
  回上一頁 Top  
 
 
線上徵才 | 查看購物車 | Q&A | 講座活動 | 新書發表 | 活動花絮 | APP 隱私權聲明
臺灣麥克集團 |114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258巷50號5樓 |統編 22459769
電話︰+886-2-87971168|傳真︰+886-2-87971169
Copyright 2012@Taiwan Mac Educational Co.,Ltd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